
他曾是东北军大帅张作霖的爱将天猫配资端,当日寇进犯东北时,他深怀爱国之心,率部浴血抗战,重创敌军。他,就是东北抗日名将——李杜。
图片天猫配资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李杜,字植初,1880年8月4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一个半农半商家庭。他六岁入私塾,青年时期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奉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奉国民政府保持克制、不扩大事端的不抵抗之命,带兵从东北撤往关内;“吉林王”张作相也跑回老家躲避乱世,把吉林军政大权交给参谋长熙洽。熙洽是满清皇室后裔,他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势力恢复满清王朝,所以当日本人占领奉天(沈阳)后,熙洽公然叛国,下令吉林的东北军停止抵抗,将吉林拱手让给了日本关东军。
时任吉林省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第二十四旅旅长的李杜,不甘心东北落入日寇之手,于9月24日向其部队及所辖各县通电,呼吁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当时哈尔滨及附近的抗日部队有李杜的第二十四旅、冯占海的新编第一旅、赵毅的第二十二旅、邢占清的第二十六旅等共5万余人。
1932年1月,汉奸熙洽在日军的指使下,命伪吉林省“剿匪”军司令于琛澄率伪军王树棠、李毓久两个旅及马赐麟、刘宝麟两个混成旅向哈尔滨逼近。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也亲自到哈尔滨坐镇特务机关,企图内外夹攻,占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至宽甸)行政长官张景惠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投降;滨江镇守使兼二十一旅旅长丁超动摇不定,哈尔滨一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李杜毅然从依兰率领主力西进,于1月6日抵达哈尔滨。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一旅旅长冯占海也率部向哈尔滨挺进,与李杜配合。27日清晨,冯占海部与于琛澄叛军在子弹库附近交火,李杜也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夹攻于琛澄部。在两军的猛烈攻击下,叛军纷纷溃退。当日下午,叛军又卷土重来,向小北屯一带反扑,李杜、冯占海两部将叛军包围,并击落敌机一架,日军飞行员被击毙。
傍晚,敌人全部溃退,义军乘胜追击。伪军团长田德胜率部起义,投向抗日义军。28日,双方在南岗极乐寺、文庙一带对峙,抗日部队首先发起冲锋,冯占海部的宫长海率骑兵忽然绕至敌人背后,汉奸部队见大势已去,惶惶向南逃去。李杜、冯占海的抗日军秩序井然,开进哈尔滨。日伪侵占哈尔滨的阴谋没能得逞,以李杜将军为首的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取得胜利。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为加强对各抗日部队的统一指挥,原吉林军各抗日将领于1月31日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各部联合组成吉林自卫军,公推李杜为总司令,从此,李杜高高地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他发表抗日讨逆通电和告民众书,表示“在此形势严重之日,正我军人效命疆场之时,望我父老子弟,念国土之垂危,痛沦胥之将及,一致团结共赴国难,敌忾同仇,义无反顾。”
2月3日,日军利用所控制的铁路线增调第二师团司令部、第十五旅团及各铁道护卫大队等部队,在飞机、坦克、装甲车的配合下,重兵逼近哈尔滨南郊。为保卫哈尔滨,李杜亲临前线指挥。4日清晨,日军各路兵马向哈尔滨发起总攻,敌人凭借人多势众和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步步向抗日军队逼近。抗日军队只凭着民房、土墙等建筑物和简单的武装进行抵御。3小时后,顾乡屯守军团长白文俊投敌天猫配资端,旅长王瑞华临阵逃脱,形成了无人指挥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南岗守军将领邢占清也在敌人炮火的猛攻下率指挥人员退入市内,队伍溃散。另外一股警察总队倒戈,向敌人投降。丁超擅离职守逃进张景惠的官邸,他的部队也失去了指挥和作战能力。各路日伪军毫无阻碍地向李杜和赵毅的防地压过来,李、赵阵地腹背受敌,孤军苦战,战斗愈发残酷。赵毅亲临前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李杜不顾卫兵劝阻,冲到前沿直接指挥战士作战,亲自开枪杀敌。但随着弹药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取得胜利已无希望,李杜焦忧万分,嗓子竟一下急哑,说不出话来。这时,哈尔滨市内降日的警察署长和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等指挥日伪军从市里杀出来,断绝了抗日军的归路,李杜和赵毅的部队处于日伪军的包围之中。
此时,身体已多处负伤的李杜看出败局已无可挽回,命令赵毅带队伍突围,他留下掩护,誓与国土共存亡。赵毅坚持与李杜一起突围,李杜不肯,为了让赵毅带部队尽快突围脱险,李杜决心以身殉国,欲拔枪自杀,部下和卫士夺下他的手枪,将他救起。
5日凌晨,赵毅以进为退,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待敌人慌乱防守之时,队伍迅速突围,卫士们也保护李杜一起突出重围。日伪军深知李杜、赵毅部队骁勇善战,不敢追击。突出重围的李杜痛心疾首,无奈已无法挽救残局,只好率部退守宾州(宾县)、方正,然后返回依兰。哈尔滨被日军占领。
哈尔滨保卫战是继江桥抗战后,东北军爱国官兵又一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大战役,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地区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如今,在东北抗联博物馆保存的照片档案中,仍能看到在哈尔滨保卫战中被义勇军击落的日军飞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2年4月,吉林自卫军经过休整后,战斗力得到恢复,决定反攻哈尔滨。就在自卫军连克方正、宾县等地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也加紧调整军事部署,向自卫军总部依兰袭来。部队虽奋力抵抗,无奈兵力相差悬殊,加上依兰城内防守空虚,日军很快攻入城内,李杜率总部人员被迫转移。此后,吉林自卫军各部开展小规模游击活动,又屡遭敌人攻击,伤亡很大。陷入困境的李杜屡次拒绝汉奸伪政权的劝降利诱,他当众郑重宣誓:“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绝无投降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1933年初,李杜在敌军突然逼近的情况下被迫退入苏联境内,以图东山再起。
李杜退到苏联后,仍心系抗日大计,不久从苏联绕道欧洲回国,进关面见蒋介石,敦请出兵东北,收复失地,却连遭冷遇,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心。于是,他转而参加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重庆等地积极奔走,组织各界捐款支援东北人民抗日。其间,他被推举为东北抗日联军(自卫军和救国军联合军,并非1936年2月统一改编后的“东北抗联”)总司令,他多次努力返回东北抗日,但在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下未能如愿。
在救国无门时,李杜找到共产党,毅然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曾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说服张学良与中共联合抗日,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促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誓“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出于对共产党的热爱,李杜于194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特殊的党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新中国成立前后,李杜一直居住在重庆。他致力抗日的功绩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一些领导邀他去北京定居,他却不愿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功,要尽力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李杜历任政协重庆市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
1956年8月22日,李杜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6岁。
李杜将军为反抗侵略者,不畏强敌,浴血奋战。面对国民党政府对他的阻挠,他不顾个人荣辱,竭尽所能地践行自己的报国誓言。他是爱国者的榜样,他的爱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声明:本章节取材于《穆棱县志》和《红色穆棱》读本天猫配资端,一并诚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爱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