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立盟策略,环球网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国防部近日向军工企业下达新指令,要求大幅提升导弹产量,目标是至少翻倍。此举被认为是为应对未来可能与中国爆发的军事冲突。
据消息透露,从今年6月起,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就开始频繁召集多家导弹供应商负责人,研究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迅速将产量提高2到4倍,涉及的范围包括12款现役导弹系统。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对导弹等军备需求大幅增加,美国作为西方的主要供应商,产能早已捉襟见肘。更直接的刺激则来自今年6月的巴以冲突。为支持以色列防御伊朗导弹立盟策略,美国在短时间内就消耗了20%的拦截弹。这让五角大楼警觉:如果未来面对导弹储备更为庞大的中国或俄罗斯,美国将处于劣势。
展开剩余60%不过,美国想要迅速提升导弹产量并不容易。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对军用稀土的严格管控,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制造业长期空心化,熟练产业工人数量不足,这些都成为扩充产能的拦路虎。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传来新动向。据《南华早报》援引军事期刊《兵工科技》报道,我国公布了部分舰载激光武器的细节。这套名为“燎原1号”(LY-1)的激光反导系统,功率高达250千瓦,镜头孔径和激光能量均达到美国Helios激光武器系统的约两倍,可在数公里范围内拦截无人机和导弹,被称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意味着,中国已逐步建立起远程导弹拦截、中程激光拦截和近程近防炮拦截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即便扩充导弹产量,也难以完全弥补技术差距。
实际上,美国推动军工产业扩张,既有出于战略焦虑的考量,也离不开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美方的行动不仅凸显了对霸权地位动摇的担忧,也暴露出其迫切维持军备优势的心态。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局势提醒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军工科技建设,同时在稀土等关键领域保持严格管控,避免让依赖中国资源的美制导弹反过来成为威胁自身的武器。
发布于:天津市爱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